“戴上防爆头盔的一刹那,就与世隔绝了。”穿上重达70斤的防爆服,吉林市公安局特警朱建民什么也听不到了。警戒线内,他孤身一人走向爆炸物,身后是上百双焦灼的眼睛。
17年里,这样的场景上演了数十次。
人生记忆最长的1个小时
排爆民警每时每刻都在与生死打交道,在别人远离危险之时,排爆民警必须向战而行、一往无前。
2002年5月,吉林市闹市区一栋写字楼发现煤气罐改装炸弹,楼里百余家商企、千余群众紧急疏散。朱建民一个人往空荡荡的楼里走,每向前走一步,都感觉死神在逼近一步。这是个定时炸弹,计时器已经启动,读秒声嘀嗒嘀嗒地响,情况万分危急,不容迟疑。
“还有半厘米,指针眼瞅着就搭上了,我一把就把线拽掉了。”这是朱建民第一次成功排爆的经历,而朱建民的出现,却是因为路过。当时适逢特警们外出训练,回程途中路遇封锁现场,听闻内有爆炸装置,朱建民赶紧迎战。
剪断定时器导线之后,朱建民判断,内部可能还有其他起爆装置,必须转移野外处置。由于还没有专用车,途中震荡可能还会炸,顾不上多想,朱建民搬起炸弹,搂着它上路,用躯体做缓冲和战友驾车往城外运。
当时,找了最长的运兵车,战友在前面开,朱建民坐最后一排,尽可能让战友远离危险。所有经过的路上,车辆、行人全部清空。一切静得要死,空气都凝固了,就觉得车子慢,路走也走不完。“记得我俩走了1个小时的路,这是我人生记忆最长的1个小时。汽车颠一下,我心里就咯噔一下,爆了得是啥样?”好在一路有惊无险,朱建民也自此崭露头角。
经此一役,吉林市公安局也开始重视排爆武装,从当时的仅有一把钳子,经过十几年的发展,至今局里已配备了价值上千万的排爆装备:便携式X光机、排爆机器人、频率干扰仪、液氮炸弹固化装置、炸药探测仪……其中,一辆能装载各式排爆装备及转移爆炸物的综合排爆车,就是朱建民参与设计研发的。
徒手刨出36枚炮弹
排爆任务命悬一线、百死一生,纵然再险再难,必须百倍精神、直面挑战。
2007年10月,某工地发现日军遗留炮弹。炮弹年代久远,引信保险解脱,腐蚀弹皮与弹内炸药生成苦味酸盐,只要摩擦撞击或断裂,就会爆炸。任何锐器都代表着危险,脚下踩脱一块碎石,都让朱建民惊出一身冷汗。
“抠出第一枚炮弹,就用了半个小时。”除了自己的双手外,朱建民唯一的工具就是一根木棍。此时,穿防爆服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。